徐志摩属什么生肖,徐志摩的生肖

生肖2023-02-13149

徐志摩详细信息?

徐志摩(1897--1931)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文学生涯康桥(剑桥)月色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与《云游》

“跑野马”的散文

小说、剧作、翻译

“新月”活动

作品成就

婚姻感情

与张幼仪与林徽因

与陆小曼

相关评价

徐志摩墓

徐志摩——文化界的热点

证婚词录

精彩语言辑录

诗歌精选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偶然

翡冷翠的一夜

相关文献文学生涯 康桥(剑桥)月色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与《云游》

“跑野马”的散文

小说、剧作、翻译

“新月”活动

作品成就

婚姻感情

与张幼仪 与林徽因

与陆小曼

相关评价

徐志摩墓

徐志摩——文化界的热点

证婚词录

精彩语言辑录诗歌精选

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偶然 翡冷翠的一夜相关文献

文学生涯

康桥(剑桥)月色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这时的徐志摩为什么写诗象着了魔似的,他是怎么暴发诗情的?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 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 (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志摩的诗》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情没有中断,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又是爱情诗,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恋爱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因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茅盾:《徐志摩论》)。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在那些小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象《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上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斯)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除了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外,还有象《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那样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他也写了一不少爱情诗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愤慨”和“悲切”,为纪念 “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暴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怀疑和颓废”,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活,赞颂死亡,要辞别人间去殉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个诗集也还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 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猛虎》与《云游》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还出个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编选,1932年出版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年后,徐志摩的思想经过“波折”,他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又感到恐惧和抵触,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与现实生活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有的诗歌无病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顾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将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入诗中,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在极度幻灭和绝望的时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 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

“跑野马”的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泛滥”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 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写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急不可待”情绪的反映。

小说、剧作、翻译

徐志摩在其将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写作诗歌和散文外,同时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共计十一篇,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唯一的小说集。 他的小说不外乎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和外国的某些社会风尚,同时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题材是不广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说多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着力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发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小说中,作者又好用诗的句型、艳丽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带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独特的华丽”(沈从文:《轮盘 自序》)的格调。他的小说有的情节过于简略,近于速写,不那么“完全”;有的只是“直着写,没有曲折,也少有变化。”(《轮盘·自序》)必须指出的:他的小说多数写司空见惯的男女恋爱,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尖锐问题。 徐志摩也热心倡导过戏剧活动。1923年新月社成立时,他积极组织戏剧活动,还创办过《剧刊》,也演过戏,但是他很少写剧本。他只写过一个剧本,叫《卞昆冈》,还是与陆小曼合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翻译倒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写诗也译诗,他创作小说、散文,也翻译小说散文。曼殊斐儿一共有两个短篇小说集《园会》与《极乐》,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选译了其中八篇,自英国康桥译到中国上海,并在1927年,以《曼殊斐儿小说集》白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25年,他在编《晨报副刊》时,又翻译了伏尔泰的小说《赣第德》并连载于副刊,后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并列为“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译的英国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说《玛丽?玛丽》,也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外,他还译过一些诗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译也有他的偏爱,他说“除了曼殊斐儿是我溺爱,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译作。”(《玛丽玛丽·序》)

“新月”活动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沈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它也便销声匿迹了。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到了1933年6月,随着《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也就中止了。

[编辑本段]作品成就

诗集著有:《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我所知道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编辑本段]婚姻感情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与林徽因

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在欢场里的无度的花销。

相关评价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连着的。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参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

徐志摩墓

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对于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她所题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转化为“冷月照诗魂”。此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丧失。 第三次: 徐志摩的墓地,因动乱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迁墓记。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铺地,青石为阶,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有诗坛“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沧桑厚朴,海宁籍书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张宗祥先生根据胡适之原文补题碑文。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

张幼仪 羞怯少女——铿锵玫瑰(一)

嫁给才子徐志摩

张幼仪是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

时人评价她:“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她本应该有一段金玉良缘,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个将自由和爱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诗人。

读她,是读一个传统女性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突围,从痛苦中涅槃。

“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

这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无意间却被张幼仪看到,真叫她欲哭无泪。

而此时张幼仪却怀有身孕。

徐志摩反应激烈道:“打掉!必须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担心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不留情面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彻底绝望了。

爱情让徐志摩失去了理智,林徽因已经占据了他整个世界。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张幼仪成了一个碍事的物件,他要立即清理掉她,也包括她肚子里的小生命!

一直以来,人们对徐志摩的这一举动不齿:让他爱的女子怀春,让他不爱的女子怀孕。更令人不齿的是,在让他不爱的女子怀孕之后,又逼迫她打胎。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包办婚姻的封建制度。只不过张幼仪成了牺牲品。

无论如何,张幼仪是一个受害者。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是当时宝山县的巨富,二哥张君劢是国家社会党创始人之一,四哥张公权当过中央银行总裁。可以说,张幼仪是出身名门望族的闺秀。张幼仪从小有一股倔强、豪迈的阳刚之气。因受二哥和四哥的影响,喜欢接近新事物,求知欲很强,1912年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然而3年后,尚未毕业的张幼仪就得退学去成亲,替她做媒的正式她的四哥张公权。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意外地发现一篇很突出的作文,且书法俊秀,才气横溢,几经探询,得悉此人名叫徐志摩,是硖石一个富豪人家的独生子——家中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爱才的张公权当即觉得徐志摩是妹妹可以托付终身之人,写了封想要联姻的信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申如虽为浙江首富,但苦于几代人没有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相比。徐申如收到这样的信,大抵是有荣耀感的,他马上应下了这门婚事。

此时的张幼仪年仅13岁,而她的未婚夫也只有16岁。

早在张幼仪1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把算命婆召来家里,给14岁的大姐算命。算命婆看完大姐的生辰八字之后,面露忧戚之色。叹息道:“此女子要好些年不能嫁人,要等到25岁才能出阁,要不然丈夫会早死。”

因为张幼仪是二姐,就顶替了大姐论及婚嫁的位次。

在家人考虑正式为张幼仪和徐志摩订婚以前,还是找了个算命婆来家里,看看两个人的八字是否相配。

算命婆仔细端详相命图良久道:“徐志摩生肖属猴。唐朝有位皇帝派唐僧到印度取佛经的时候,挑了孙悟空这只猴子同行,好完成这项重大任务。这迷人又逗趣的猴子,是第一个被佛教徒崇奉为神的动物。”

张幼仪的母亲面露喜色。

“可是,猴子也可能变得狡猾和丑恶。”算命婆摇摇头道。

又过了良久,算命婆道:“幼仪生肖是鼠,象征勤劳与富足。老鼠是专捡烂东西的动物,它们会寻找、获得、囤积丰富的食物。不过,老鼠也可能出现胆小和吝啬的行为。”

最后算命婆深吸一口气,直截了当地向张幼仪的母亲说明道:“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属鼠的和属猴的人在这门亲事里不配。”她宣称,“要是你女儿属狗就好多了,狗是忠实的象征。”

张幼仪母亲不安地说:“我这两个最大的女儿,老大要到25岁才能结婚,老二又和男方不配。”

她几乎失去耐心地对张幼仪说:“我们怎么办哪?你们当中总有一人非赶快嫁掉不可。”她沉默良久以后,才耸耸肩膀,摆出一副认命的样子说:“我们得做我们该做的事。”

结果算命婆把张幼仪的生年改为1898年,这样张幼仪的生肖从鼠改成狗,然后宣布这门亲事是天作之合,并把这一消息送给徐家。

一星期以后,徐家把象征婚姻坚贞不渝的一对鸳鸯送到张家门口,张家人接受了这份礼。这就是正式订婚了。在一般人的眼里,鸳鸯代表牢固的婚姻,其实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鸳鸯是最不忠实的,一旦雌的离去,雄的立即就会找配偶。

张幼仪始终不解,为什么算命婆帮大姐算命的时候,母亲听了她的话,轮到自己算命的时候,母亲却没听,难道她认为我嫁给一个不适合的对象没关系?徐志摩和我不顾算命婆的不祥预测而结婚,是命运使然吗?

因徐家希望等到徐志摩中学毕业以后再举行婚礼,张幼仪的母亲又单独向算命婆请教过一次意见以后,结婚日期定在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15年12月。

在这期间,徐家给张家送去个银质的盒子,里边装着徐志摩的照片。只见徐志摩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大大的,下巴尖尖的,张幼仪看了,似乎没什么感觉。家里人问她:这个人怎么样?张幼仪想到了母亲的苦心,想到了四哥的慈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嫁给四哥相中的男人呢?

张幼仪只能回答:“我没意见”。根据中国当时的传统,张幼仪只能嫁给家人为她相中的男人。

张幼仪自小喜欢读书,而且他知道徐志摩很有学问,所以她花了很长时间说服父母让她从回学校,就这样张幼仪在订亲之后、结婚以前,她又回学校上了一整年的课。由此可见,张幼仪是非常积极进取之人。可是过早地踏入婚姻的殿堂,也折断了她理想的翅膀。

然而这场包办婚姻对徐志摩又意味着什么?

徐志摩是徐申如与他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据说在徐志摩年幼时,曾经有一个法号志恢的和尚在仔仔细细摸过一遍徐志摩的头时,断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1915年,当徐志摩从中学毕业后,提出想考北京大学预科时,徐申如一口就答应了。父亲总是愿意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他要读书,那当然是好事。可是这样一来,原来说好,徐志摩中学毕业后,马上结婚,如果继续北上读书,是不是不愿意娶张家的姑娘?

徐申如听到传来的话,真是有苦说不出,连忙传话过去,说是为了让儿子多学点知识,才配得上你家姑娘。

张家表示,多读书是好事,结婚后也可以再去上学啊!

正当徐志摩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用功着的时候,一封电报打乱了他平静的校园生活。父亲命他回家结婚。徐志摩想想自己将与一位不相识的女人结婚,想想便暗自难过,可是父母之命,可以违背吗?

徐志摩显然非常不满意,不过尚在读书、深受中国传统孝道影响的徐志摩还不敢公开反抗家庭做出的安排,在最疼他的奶奶的劝说下,他才同意结婚。

张家对幼仪的婚姻极为重视,离大喜的日子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张家上上下下都忙着为张幼仪置办嫁妆。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是留学生,特别欣赏西式家具。那时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德国留学,可是他很关心妹妹的婚事,他觉得4个妹妹中,就数幼仪最有出息,她不裹小脚,爱读书。于是张君劢写信给弟弟,告诉他幼仪的嫁妆一定要办得与众不同。

张家派幼仪的六哥到欧洲去购置家具,有沙发、两只扶手椅、无靠背的长椅、立式的玻璃柜和有许多抽屉的书桌,还釆购了一些麻织品,如桌布和衣服等,这些是当时上海滩上与洋人打交道的家庭必备的东西。为了向世人炫耀这些嫁妆,张家在箱子里塞满了刺锈的棉麻衣服,在玻璃柜里置放精致的瓷器,在铺着上等桌布的餐桌上,摆了新郎和新娘吃饭用的碗、筷、碟、杯,当中还放了一个插着红花的花瓶,然后用红丝带将他们固定好,以免搬动时掉下来。

这些嫁妆多到连一列火车都塞不进去,结果张幼仪的六哥不得不从上海用驳船送回去。

这些嫁妆运到硖石后,可是震动一方了。镇上的人都排列在街道两旁连连称赞,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这些家具应该都是从外国买回来的吧,肯定价值连城。”

“这可是徐家祖上积德啊,娶了这么好的儿媳妇!”

张幼仪的六哥听到周围乡亲们的议论,甭提有多高兴了。

张家人为了能让张幼仪将来在夫家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娘家可谓用心良苦。所做的这一切,再加上娘家的强大实力,足可以保障一个女人的婚姻,但事实上却未能给张幼仪带来丝毫幸福。

洞房花烛夜,原本应该是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徐志摩竟没有踏进洞房半步,而是躲到奶奶的屋子里睡了一夜,留下幼仪一个人独守空房,如此煎熬,她只能默默承受,没有半句怨言。终究是大家闺秀,婚后的第一天,张幼仪早早就起床了,把长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盘在脑后,一切都穿戴整齐后,在公婆允许的时间内前去请安。她牢记母亲的话,到了徐家,绝对不能说“不”,只能说“是”;不管与丈夫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对公婆一如既往。

初到硖石,张幼仪十分渴望出去四处走走,但徐家人不允许她单独上街,她便守在深宅大院里,跟婆婆一起为全家人做鞋。张幼仪给婆婆做鞋时,非常细心,有时在鞋尖上绣一个“寿”,有时绣上一层层云彩,而且针脚特别细腻,密密麻麻的,婆婆穿着走路时,人们会上前看,婆婆则得意地说:“这是媳妇做的。”“真好看!,老太太真有福气!”看到的人都会这样称赞道。婆婆心里就更高兴了。而张幼仪给自己做鞋,就马马虎虎的,针脚宽宽的,乱缝一气,觉得无所谓,穿什么样的鞋子都行。

当然,张幼仪也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求,闲下来的时候,她便学习从娘家带来的没有学完的课本,有不懂的问题,她很想请教徐志摩,但是徐志摩很少正眼瞧她,常常坐在房里沉默,或者自己在书房写字看书,和她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她又有些不敢问,于是一直拖着。

终于有一次,碰到徐志摩高兴,她问了他一个自己一直没搞明白的问题,没想到徐志摩无奈地摇摇头,不屑说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也不懂,你真应该把师范读完,再去外面看看世界。张幼仪满腹委屈,她又何尝不想继续读书呢?从此她很少主动找徐志摩说话。夫妻俩的交流越来越少。

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可能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包办婚姻的排斥,他自己却无力反抗,因此不会善待它。他在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憋,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另外,张幼仪本身的性格稳重、坚毅,在15岁的年纪上可以说情窦未开,哪里懂得撒娇讨丈夫的欢心,在徐志摩的眼里可能是近于木讷。所以,他根本不会把心思放在家庭上面。

婚后没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开家读书去了,先是到天津北洋大学,后来又到了北京大学。因为公婆不准张幼仪跟他一起去,她便留守家中,孝敬公婆。徐志摩在外求学对张幼仪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虽然她认为“包办婚姻并不表示夫妻之间没有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婚后才来的。先对公婆、夫家和配偶尽义务,爱情就会跟着来。”不过,徐志摩显然从开始就没给她这个机会。她15岁嫁人,却不能再学东西、不再求新知,对她来说也是异常痛苦。以至于她后来当上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的时候,在办公室聘了以为私人教师,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懂的事情是那么少。

徐志摩放假回家后,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张幼仪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不知从哪一天起,张幼仪忽然吃饭没有胃口,好想吃酸梅,而且有时还要呕吐,她觉得奇怪,自己身体一向很不错,怎么会生病的呢?老太太可是一看就看出来了,然后以肯定的语气说:“你有喜了。”

张幼仪又惊又喜,她盼望着孩子出生,这样也就有人陪她说话了。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这叫小小的幼仪怎能不紧张?直到母亲的到来,她的心才稍稍宽了一点。

那时候判断肚子里面怀的是男还是女,只能用一些古老的方法来判断。

幼仪的母亲带着一捆婴儿衣服来到幼仪床边,她动作飞快地把那捆衣服从床上抖过,想让整捆衣服自行松开,飞散到床上。结果衣服并没有散开。

母亲摇摇头说:“啊,好吧!你生的时候会痛很久。”

幼仪抱怨说:“是你没把它绑对嘛!拿来我瞧瞧。”

母亲就说:“不要强辩。”

接着,母亲又给女儿吃肉丸子和水煮蛋。母亲将这两样东西藏在碗底,上面铺了一层大米饭,如果筷子戳到水煮蛋,就是生男的,反之,就是生女的。结果很令母亲失望,张幼仪戳到的是肉丸子。妈妈皱着脸说:“唉,是个女孩,不是男孩。”

“不会的,人家说我的肚子尖尖的,肯定生男的。”“

“别嘴硬,认命吧!”

“我们等着瞧吧!看看是不是男孩。”

怀胎十月,瓜熟地落。

“是个男孩”产婆大声尖叫。

这一喊,把张幼仪喊醒了,看着眼前大声啼哭的男婴,她的脸上荡漾起幸福的笑容。

孩子的出生把公婆乐坏了,这可是徐家第一个大孙子,怎一个美字了得!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积锴”,“锴”是“良铁”的意思,因为铁这种金属象征刚强、正直、果断、公平。徐积锴事事好问的天性,逗得家里每个人都很欢愉,所以“阿欢”(意思是“开心”)很快就成了他的乳名。徐志摩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是有些动容的,但仅是一刻。不久之后,徐志摩即远渡重洋,去美国克拉克大学读书,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接着到了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念书。

徐志摩的英国之行,改变了张幼仪一生的命运。剑桥是徐志摩停留最久的地方,在康桥的柔波里,他沉醉了,在美好的年华里,他遇见了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英国担任“国家联盟”的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的理事。徐志摩在一次演讲会上邂逅了林长民,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此之后 ,徐志摩开始经常拜访林长民。刚开始时,徐志摩并没有在意林长民身旁那位稚气未脱的少女。但很快,徐志摩就发现了这个纤瘦的小姑娘身上有种罕见的纯洁和美丽。而林徽因也终于在寂寞阴暗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个“浪漫聪明”、肯同她谈话并愿意关爱她的人。徐志摩帮助孤单敏感的少女打开了一扇通往英国文学的大门,她热爱上了雪莱、拜伦,而她仿佛一个理想中的人物,突然出现在先是生活里,让徐志摩倾倒,他坠入了爱河。徐志摩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进攻。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很快在留学生中传得沸沸扬扬,身在欧洲的张君劢如何会听不到一点风声呢?那时,张君劢马上与徐志摩取得联系,劝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出来。于是,徐志摩给父亲和母亲写了封信,征得父母同意;于是,1920年冬,张幼仪穿着旗袍出国了。

这次出国对张幼仪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待续)

徐志摩的人生大事记有哪些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东),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徐志摩的简介,家庭背景,爱情,学历

姓名: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出生: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职业:现代诗人、散文家。

家庭背景: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详细的爱情历程

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然而,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

与林徽因

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在即将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前一天,与徐志摩说钱不够用后与陆小曼吵了一架。

分享到: